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内容医疗服务惠民“锡版”举措出台
■二、三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率年内分别达20%、50%以上
■打破专科藩篱,专家联合门诊为患者提供“一门式”服务
■8家市属医院年内实现就医“一卡通”,大型检查结果“互认共享”
■副高以上专家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坐诊”每月不少于1—2次
4月15日,无锡市卫生局、医管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举措和要点,承诺相关落实惠民便民措施,要求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将人性化服务渗透到医疗服务的每个环节。这是无锡市对卫生部“三好一满意”活动和江苏省推出改善医疗服务24条具体措施的积极响应。
关键词 预约挂号、自助挂号机
现状:到医院看病最头疼的就是排队,挂号排队、缴费排队、做检查排队……花了大半天时间,把病看了,检查做好了,但检查报告还要等到第二天拿,没办法,又要往医院跑一趟。
举措:此次推出的举措当中,将“改善门诊服务”放在首位,就是缓解排队长龙现象。通过开展预约诊疗、增设自助挂号机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窗口、诊间、出院、电话、短信、网络、社区等多种预约方式。按照要求,二、三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率年内分别要达20%、50%以上。
与此同时,通过合理安排检查来提高工作效率,卫生局要求做到“住院病人下午检查,空腹预约提前检查,门诊病人随诊检查,急诊病人优先检查”。市属医院将全面推行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发放制度,承诺: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提出申请到出具报告时间≤2个工作日,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验检查项目即时出具报告。
关键词 专家联合门诊、“全日制”门诊
现状:越来越细化的专科让患者挂号时无所适从,有些老年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就诊时往往需要辗转于多个科室,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医疗费用也高。
举措:只挂一个号,却有2名以上专家同时为患者现场“会诊”,并拿出一个最佳治疗方案。这种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将是今年重点推广的门诊服务举措。市医管中心提出在市属医院推行建立“专家联合门诊”制度,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加强多专科协作,为患者提供“一门式”的便捷服务。
事实上,目前多家医院已在探索实践门诊的联合化服务。市二院两年前就将神经内科和外科整合起来,建立脑科联合会诊中心。4月15日起,该院将“中心化门诊”扩大到更多专科,选择一些需多科联合诊疗的病种,开设骨与关节病、骨质疏松、血管瘤、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联合门诊,让患者得到更便捷优质的服务。
此外,为落实江苏省24条措施,我市也将推行“全日制”专家门诊和“无假日门诊”,根据专科疾病就诊检查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全日制”专家门诊,合理安排好节假日门诊。
关键词 就医“一卡通”、检查结果“互认共享”
现状:从一家医院转诊到另一家医院,之前做的检查结果却不能用,还得花钱重复检查,这是老百姓看病过程中很郁闷的问题。
举措:信息化是“无锡版”改善医疗服务举措中的重大亮点,今年医管中心将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依托“市民卡”在8家市属医院推行就医“一卡通”工程,今后凭卡即可实现患者身份的统一识别和患者信息的集中共享。年内市属医院还将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下一步,市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也将互通,三年内将实现目标,这意味着今后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大医院,看病“同城化”将成为现实。
关键词 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
现状:“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样的就医格局一直是卫生行政部门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鲜明反差现象依旧存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渠道还不够畅通。
举措: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市属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力度,建立“双向转诊”的流程和制度。同时,实行专家基层门诊制度,医管中心要求市属医院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定期开展门诊服务,每月不少于1—2次。
令人期待的是,卫生部门还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切实为基层医疗机构和群众解决疑难问题